原文出處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 名家論教育 | 2015年12月12日
德魯·福斯特: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也許我們不用帶孩子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德魯·福斯特為哈佛1672年建校以來的首位女校長,也是哈佛300多年歷史上首位沒在哈佛上過學的校長。1988年,福斯特就被診斷出罹患乳腺癌,她決定對大眾公開病情,並一直堅強的抵抗病魔。2007年她還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人物。本文為2015年她在哈佛大學的演講稿。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瞭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瞭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瞭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準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
瞭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瞭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比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瞭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羅浮宮的神秘和拿破侖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誌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借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看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羅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羅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遊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着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着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帶着激動和疲憊、收穫與成長,我們完成了旅程,但這並不是一個結束,我們離開了那裡,但卻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並帶了回來,除了留在腦子里的回憶,我們還有日記、明信片、像片,我們還有各種類型的小組討論,這些都會讓一次旅程的收穫變得更長更厚重,直至我們下一段的重新開始。
「認識自己,瞭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在大腦里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僅是孩子們,每次,當我和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當孩子們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七、八歲出國他們能記住什麼?更別說在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們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的標準。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收穫反映他們的成長,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他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的,但對於他在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
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哈佛大學的一任校長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延伸閱讀:
*【歐洲家庭自助旅行】 行程規劃的實用資訊與建議 (背包客站首頁精選好文)
*【歐洲自助旅行】行程規劃的實用資訊與建議 (背包客站首頁精選好文)